
从故宫文物到山河版图,这些触摸得到的“文明载体”,正让视障者的“文化之旅”不再有障碍。而创新文化服务的目标,就是让每一个残疾人平等享有文化权利,共享社会发展成果。(图 视觉中国)
金秋十月,第42个国际盲人节前夕,《触摸故宫珍宝》《触摸<清明上河图>》和盲文版《无障碍中国地图》《无障碍世界地图》等系列出版物在京发布,无障碍地图运用突破性的3D滴胶工艺,为视障群体构建起触摸山川地理与文物细节的新途径,搭建起感知世界的新桥梁。不久后,40名来自京津地区的视障人士走进故宫博物院,在残疾人文创融合馆中,借助“摸纹饰、闻香料、听解说”的多感官互动装置,与千年历史展开深度对话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更将“无障碍”理念融入整体设计,不仅设置了物理层面的专用通道与适配展柜,还依托数字技术打造“云上无障碍空间”,推出“寻美秦汉”定制课程与语音导览升级服务……这些眼花缭乱的创新实践,正助力残疾人在公共文化体验中,逐步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深度参与者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残疾人文化服务创新成果丰硕,离不开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的双重驱动?!丁笆奈濉碧嵘屑踩宋幕衲芰κ凳┓桨浮访魅诽岢鼋翱萍几衬芪幕小绷形氐闳挝?,为各地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。例如,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“视障版”与“听障版”无障碍转播,让众多残疾人得以首次与家人共同欣赏整台晚会,回应了该群体长期以来的期盼。
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,他们对高质量文化服务的迫切需求,正是推动服务从“可用”迈向“好用”的核心动力。在此框架下,前沿技术与文化服务加快融合。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”,“大力繁荣文化事业,加快发展文化产业”。在此基础上,积极拥抱数字时代,运用新技术、新媒介创新文化表达,提供多元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,培育新型文化业态,满足差异化文化消费需求,必将为未来残疾人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信心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。从指尖可触的3D滴胶地图,到耳畔回响的智能导览解说;从故宫红墙下的多感官体验,到博物馆展柜前的触觉互动——每一步改进、每一次创新,都是对残疾人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,是“平等、融合、共享”价值理念落地生根的坚实足印。
随着政策持续加力、科技深度融合,残疾人文化事业迈向了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新阶段。当技术温度与人文关怀相融,当政策远见与个体需求共鸣,文化服务便超越了功能层面的“可及”,真正抵达情感层面的“共鸣”。
责编:魏红
审核:杨乐





